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一、工程概述

後灣海岸位於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,屬墾丁國家公園範圍,北鄰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,東倚龜山,西臨臺灣海峽。
後灣村原有海堤長度550公尺,於民國71年及73年興建。為了停泊較大漁筏,民國90年於南側礁岩由屏東縣政府興建長約200公尺之消波塊保護之突堤,以維漁港靜穩。
依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於民國92年8月11日召開「研商92年度海岸環境及景觀改善計畫推動相關事宜會議」結論,為改善後灣海岸環境景觀,增加民眾親水空間,本局於民國92年10月委託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許榮中教授,針對降低原有後灣高度進行評估,經學理計算分析後建議將原海堤高降低約1.3m。本局將原混凝土坡面改為土堤,降低海堤高程,並配合堤前養灘,增設休閒遊憩相關設施,於民國93年5月完成後灣海堤降低及景觀改善工程,為國內首創降低海堤高度之先例。

 

過去一景

過去街道

今因堤頂構造積水、局部沉陷,相關設施年久損壞等因素,地方民眾陳情修建改善並建議增設樂齡設施,配合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周邊生態導覽活動,規劃後灣地區為一兼具教育性與遊憩的多功能海岸,經報奉經濟部水利署爭取經費核准辦理本改善工程。

 

工程契約金額計新台幣2,440.8萬元,開工日期105年1月18日,完工日期105年9月21日。

 

主要工程內容為後灣海岸環境改善550公尺,包括:
1. 新增:無障礙坡道4處、觀海階梯座椅2處及光影廊架2座。
2. 修建既有:觀測台及觀測平台各2座。
3. 改善既有:堤頂、后灣橋及植栽。

 

本工程由本局自辦設計監造,鈺順營造工程有限公司承攬施作。

 

工作位置圖

工區位置圖

工作平面圖

 

工程平面圖

 

工作平面配置圖

工程平面配置圖

二、工程特色
本工程導入海生館鯨典館造型,結合後灣漁村特色,營造「鯨彩後灣」意象,利用後灣海岸優美半月形天然岬灣特性,有效串連墾丁國家公園自然海岸、漁村特色及海生館屬性,營造海岸生態環境教育場域。

 

後灣建築鯨彩後灣

 

設計時以人為出發點,在防洪安全第一的考量下,兼具當地陸蟹、寄居蟹等自然生態保護,並導入在地民眾參與,結合在地意象與自然特色,且完工後將委由後灣社區發展協會辦理認養維護管理,並在環團「後灣人文暨生態自然保育協會」監督下,公私協力共同維護優質生態環境。

本工程設計理念,可依安全性、創新性、周延性、挑戰性、永續性分述如下:

1. 安全性:

 

(1) 在海堤安全性部分,依據後灣當地最高高潮位2.12 m,預估屏東海平面30年約上升15 cm,期間最大地層下陷累積量為10 cm,可推得設計水位2.37 m。再以美國工程兵團之海岸工程手冊中J.P. de Waal及J.W. van der Meer (1992) 所發表推算波浪之最大溯升高度及越波量公式計算,可計算溯升高度為1.5m。即得溯升高程=設計水位+溯升高度:2.37+1.5=3.87m,小於既設堤頂高程4.2m(防波牆高程4.7m)。

 

另外利用CEM(2003)與Hughes(2005)二條溯升經驗式分別計算50年重現期颱風及聖帕颱風(96年侵台之強烈颱風)作用之最大溯升高度,亦顯示後灣海堤符合安全要求,無越堤之慮。

 

且連續數年觀測卡玫基、鳳凰、如麗、哈格比、薔密等颱風及東北季風期間之溯升監測,結果均顯示灣內溯升高度最大僅達海堤堤前之植栽區,並無越堤現象發生。

海堤安全性

(2) 在結構物安全性評估部分,原既設構造物2座觀測台及3座觀測平台,因屬老舊木製構造,已有損壞情形,雖經本局年年修繕,仍恐有危險之虞,本工程將之拆除並重新設置,並將原3座觀測平台減為2座。且依據內政部「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及解說」及「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」,經計算檢核,確認本工程觀測台及觀測平台皆符合車城地區之耐風及耐震規定。

 

今年7月份之尼伯特颱風襲台,強勁的風速對台灣地區造成重大災情,惟本工程所有構造物均無任何損壞,驗證了構造物之安全性。

海堤安全性模擬圖

 

(3) 在后灣橋梁改善部分,本局於104年委託研鼎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辦理「后灣橋橋梁安全檢測工作」,依據檢測結果,接合螺栓鏽蝕嚴重,欄杆龜裂腐蝕損壞,建議保留大梁重新除鏽油漆,螺栓全面更換,木製欄杆及橋面版等拆除更新。

2. 創新性:

(1)設置光影廊架二座,利用恆春半島自然陽光照射,以光投影效果呈現海底生物優游及後灣漁村豐收景象。

 

光影廊架

(2)相關構造物使用塑鋼及塑木等環保科技材料,除具有強度高、重量輕、耐久性佳及可回收再利用等特性,亦可結合自然景觀,營造現代風,易於後續維護管理。

(3)配合海生館鯨典館之鯨魚造型,將原本生硬之觀測平台及既有堤頂矮牆改造成鯨魚造型,創造鯨彩連連之景象,堤頂步道以抿石子呈現沙灘、白浪、淺海及深海之意象,漫步其中,彷彿置身海底童話世界。

完成一景

 

 

俯視圖

(4)保留堤頂老樹及既有植生,前灘種植馬鞍藤及草海桐等,以串連既有植生保留帶,並藉由設置前坡階梯,期能引導民眾親水動線,達到遊憩及生態並重之多元成效。

3. 周延性:

(1)本工程設計前即邀請高雄市政府景觀總顧問及海生館專家,就當地景觀及生態提出建議 ,並藉由參與相關會議及現勘,聽取各單位意見及看法。於完成設計初稿時,即辦理地方說明會,邀請當地民眾共同參與。

 

說明會

(2)工程設計考量友善關懷,並以安全提升為目標,打除老舊堤頂花台,增加通行寬度,配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政策,營造樂齡安全、可及、便利、舒適及完善的友善環境,增設無障礙坡道4處。且藉由堤頂安全性補強,一併解決既有高低不平、破損及易積水等問題。

(3)結合社區及團體之認養,藉由公私協力合作,委由「後灣社區發展協會」辦理後灣海堤維護,地方環團「後灣人文暨生態自然保育協會」長期守護後灣海灘,定期辦理淨灘活動,並發動志工植栽,協力維護優質環境,達永續利用創造多贏之成效。

 

志工活動

4. 挑戰性:

(1)本工程緊臨海生館旁之陸蟹棲地,因本局設計同仁非生態專業領域,對於後灣海堤區域範圍內生態不甚了解,恐冒然設計將破壞當地生態,故於設計前即除邀請海生館生態專家就當地生態提出建議,並參考「後灣海岸海堤改善後監測計畫」(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,2007~2009)、「墾丁國家公園遊憩區(一)陸蟹生態及數量監測調查」(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計畫報告,2013)及「104年墾丁國家公園遊憩區(一)陸蟹生態監測及香蕉灣、砂島地區陸蟹資源調查」(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計畫報告,2016)等之生態調查資料,做為工程設計施作時之生態保育/復育依據。設計時除保留既有植生外,於高灘無植生部分補植白水木、馬鞍藤、草海桐等符合陸蟹生物棲地需求之植栽,串連成帶狀生態廊道,堤前之觀測平台採架高設計,下方空間可提供陸蟹及寄居蟹等既有生物躲藏棲息。

生態保育-1生態保育-2

(2)本工程於施工初期遭遇環保團體抗爭,認為破壞沙灘,影響生態,經過不斷與環團說明溝通,以開放心態容納其建言,配合調整施工流程,減少大型機具進入沙灘地,下午5:00後陸蟹活動時間停止沙灘地區施作,五月陸蟹產卵期前完成沙灘部分之基礎施作等,終於順利化解抗爭,並取得環團認同,主動發動志工協助沙灘植栽,使本工程順利進行。

施工初期-1施工初期-2

(3)後灣屬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,每日遊客眾多,為避免影響遊客於沙灘親水遊憩,除全線拉起施工警示線區隔工區外,施工時以縮短現地作業時間為原則,構造物(如觀測台等)之主要材料於生產後,先行於工廠加工組立,再載運至工地組裝,以縮短現地施作時間。且除必要之開挖、打除外,吊掛、澆置等作業均由堤後進行。並配合民眾使用需求,先行完成觀測台等具遮陽效果之構造物。

施工中-1施工中-2

5. 永續性:

(1)保留原生,創造棲地,工區保留既有喬灌木,將堤頂樹穴擴孔,增加老樹生長空間,並於沙灘及後坡花台植生固碳,植栽年吸碳量約3.41噸CO2。

(2)環境教育,生態旅遊,結合海生館生態旅遊及潮間帶生態教育,與後灣沙灘串連,觀珊望海,體驗後灣漁村人文風情,並結合臨近公部門,簽署環境營造伙伴宣言,共同營造後灣海岸生態環境教育場域。

(3)在地環境,落實保護,縮短前灘施工時間,於四月底前完成沙灘部分之基礎施作(鯨型觀測平台及觀海階梯座椅之基礎),避開五、六月陸蟹產卵期,且每日下午五點後管控機具進入前灘,避免影響既有生物活動。另施工過程中,於鯨型觀測平台下方鋪設織布,收集現場修邊之塑木碎屑,避免污染環境。

永續性-1永續性-2

(4)使用塑鋼及塑木等綠色環保材料,減少耗用木材資源,並解決塑料及廢棄纖維燃燒產生之污染,延長使用期限,易於維護管理。

(5)採用太陽能光電模組搭配LED燈,提供后灣橋照明所需。

(6)減少鋼筋混凝土使用量,鋼筋用量僅約8噸,混凝土用量僅2百餘立方,減少碳排放量,以達節能減碳之永續性。

三、工程預期功能效益

1. 確保後灣地區半月形天然岬灣沿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,並增加民眾休憩空間。

2. 保留潮間帶,維持及營造陸蟹及寄居蟹等既有生物之棲息環境,採用簡易之生態意像,有效串連海生館及墾丁國家公園自然生態海岸,營造海岸生態教育場域。

3. 公部門及私部門通力合作,推動民間認養機制,在地方環團監督下,達永續經營之目的。

四、現況照片

現況影像、共8張